好久没有写过文字了,前几篇文也是自己从 Google Doc 中摘出来的工作日志,拿来凑凑数,刷新下 Github 的时间线,有点儿不太像话。看看自己书桌上叠起来超过一尺高的新书才知道,想看的还没来得及看完,想学的也还没来得及学会,想做的也没有做得很好,一年就过去了。2017 是我来魔都的第 5 年,回想这 5 年,自己的成长还是很多的,但 2017 这一年,好像与 2016 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,这让自己感到很担忧。

在 2017 年的最后几天,终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,从自己的舒适空间加入了一个新的环境,我想这就是改变的开始,一个新的起点。

2017 是平淡的,可能和未来的每一年也不会有太大差别,尽管我不希望这样。元旦假期这 3 天有空的时候都在回想,但是又想不起有那些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,以至于总结都不太好写下去。我想那不如就回想几个和自己有关系的场景,做一个清单好了:

  • Bye 2017
  • 区块链和比特币
  • 人工智能(AI)
  • 物联网大数据
  • Insurtech 和 Fintech
  • 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思考
  • Hello 2018

Bye 2017

编程语言学习

  • Golang:完成基本语法学习(官方文档和《Go 语言实战》),可以无障碍阅读 Golang 项目代码(《自己动手写 Java 虚拟机》),并且可手动完成简单 Golang 项目用 Python 重写,主要有 eureka client
  • Kotlin:除协程外,完成官方文档中所有语言部分的学习内容,并使用 kotlin 开发了 2 个项目,其中一个是用 kotlin 重写了 Aprereo CAS 的核心功能
  • TypeScript:完成基本语法学习,目前没有实际应用的场景,希望从 2018 起,自己在需要写 JavaScript 的地方,全部用 TypeScript 来代替

书籍阅读

阅读量太少,希望在 2018 年里能增大阅读量。

开源技术

  • 计划搭建一个开源物联网平台,还没有想好具体要做的事情,所以没有什么进展
  • 整理了常用的 docker templates,docker 和 python 一样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工具

家庭网络

  • 升级了硬件和软件,让家里无线网络有了更好的覆盖,并且让所有家庭联网设备都可以自由的访问互联网
  • 儿子最喜欢的应用是 Youtube Kids

区块链和比特币

不记得是哪一天了,大约是在几个月之前,和同事在兰州料理吃午饭,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 ICO,区块链,交易所的事情,我突然想起自己在 2013 年的时候曾经关注过比特币和区块链,并且那个时候买了一些瑞波币,于是回去查了一下,私钥和地址都还在,并且由此莫名其妙赚到了人生的“第一桶金”。

区块链(主要是数字货币、交易所和 ICO)在 2017 这一年全面爆发,各行各业的创业者都在想如何跟区块链技术搭上边,用区块链行业里的话来讲:区块链技术就是未来。但是大家谈论的最多的还是代币或者加密货币交易,比特币它自身就带着商业模式,大概只需要一个 DEMO 就可以大获成功。

我比较认同 Coinbase 他们的愿景之一:为全世界的“低端人口”提供金融服务。不过 Coinbase 他们却把中国用户抛弃了。要是谈论金融服务,那又得思考,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才是我等“低端人口”需要的。大家都在号称在做“普惠金融”,所以看看目前各类公司都在做什么,便可略知一二,很多时候,别人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自己。

人工智能(AI)

我想 2017 年的每一个技术人都应该从各种媒体渠道听说过 AlphaGo 的事迹,仿佛至此之后,人工智能变得特别的火,铺天盖地都是 AI 将要取代人类的信息。在 2017 年最后一个月里,有幸参加了 Google Developer Day 2017(GDD2017)大会,当然大会主题基本也都是 AI/IOT/Bigdata 相关的东西。记得李飞飞演讲中的这句话:The AI has changed the world,and who will change the AI?是的,Tensorflow API 工程师们,得好好思考一番了。

另外有件事,我本人在读研期间是研究数据库方向,最近 Jeff Dean 的论文 《The Case for Learned Index Structures》 把机器学习带到了数据库研究领域,我想很快,类似思路就会出现在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,一下子仿佛又打开了一扇窗的感觉。对于我来讲,目前我希望自己弄清楚人工智能,机器学习,深度学习这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,不至于在茶余饭后瞎扯淡时不知道别人在讨论什么就行。

物联网大数据

把物联网和大数据放在一起应该是一个超热的话题了。在这两个领域,常见情景下技术方案已经没有任何所谓的技术壁垒。各大云厂商(Google,AWS,MS,Aliyun 等等)都推出或者增强了自己的物联网平台以及配套设施,智能硬件门槛也变得非常的低,让创业者或者企业不用费太大力气就可以搭建数据采集平台。

短板效应不在:除了厂商提供云服务外,自行搭建也不再是难题。各种开源软件和组件都已经经过了长期的验证,只要用好了这些软件或者服务,相当于全世界最牛的程序员都在为你“打工”。这也是我计划搭建开源物联网平台的初衷。

2017 年,NB-IoT 的新闻也越来越多,万物相连的未来已经到来。

Insurtech 和 Fintech

就我个人而言,头次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是在一场面试上。我在前家公司工作的 4 年半时间里,公司发展得很慢,远远低于我的预期。从开始的智能硬件创业到最近(2017)的 Insurtech,业务虽然有转型,但是总能看到最初 UBI 车险的影子。保险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,里面水很深,但也到处都是机会。

像金融服务一样,越来越多的人,在各种场景下都需要各类保险来增加自身抗风险的能力。2017 年是我深入了解保险业和保险科技,包括但不限于车险、运费险、健康险以及各类创新险的元年,也是我进入金融科技领域(互联网金融)的元年。

到了今天,除了维持银行对我的用户等级的要求,一般情况下,我已经全部使用各类新兴的理财 APP 管理自己的血汗钱了,并且只需要在 APP 上简单的按几下,各类账户就自动开通,并且收益率很容易就可以跑赢 CPI。

目前自己 2017 年自己用过的理财 APP(除银行/证券 APP 外) 有:

  • 理财通(在微信钱包九宫格里,总体年收益率 5%,组成:活期 74% + 基金 26% )
  • 陆金所(各类抵用券大概有几百块,总体年收益率大约有 7.6%, 组成:定期(企业融资) 85% + 活期 5% + 基金 10%)
  • 挖财宝(刚刚开始用,目测第一个月投入 1w,大概会有 200 左右的收益)

行业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,自己也在不断的成长。

2018 年希望理财方面能增加股票(主要是美股和港股)和指数型基金比例,稍微提高下自己对风险的耐受度。

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思考

前几天看到自己的母校天大发了文章列了 2012 年到 2017 年这 5 年学校的变化,我看完后大为感叹:明显这 5 年学校的发展变化大大超过了我待在学校的 8 年。跳出学校这个小群里,整个社会这 5 年也是变化特别大的:比如北上广深等城市房价的暴涨,车辆保有量的暴增;再看看看互联网行业:BAT 中 B 的掉队,以及无数新兴行业颠覆者的出现。自己虽身在其中却只能作为浪潮中一个好不起眼的存在,去看着别人战火烽烟,我希望自己也能真正的进入战场,有对手(或者别人把你当对手)拼个你死我活(一同成长)。

带着这样的天马行空的梦想,自己从毕业到现在一直都在很小,甚至是微小的创业公司工作。刚好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讲职业规划的文章(牛人都需要职场规划指导,何况平凡如你我), 自己看完后是有些感悟的。

就这篇文章里来讲,我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。就像软件设计或者建筑设计一样,很多事情都是有范式的(或者模式),只要大家按照范式来做,一定不会差得太远。这件事,自己爱折腾的个性也就恰好体现出来了:我自以为范式是给一般人准备的,却没料想到自己其实就是一般人,而只是自己不太愿意承认而已。

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忽略了平台(大公司/明星公司)威力:一个好平台可能就是一条捷径或者是一个招牌。

不过,我还是觉得选择是没有对和错的,也没有好和坏,只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行。

Hello 2018

2018 希望自己能努力工作,努力学习,好好生活。